万堂诗书焕人文

来源:宣传部 作者:李梦星编审:浏览次数:发布时间:2016-06-17


吉州区樟山镇文石村李氏宗祠叙伦堂里,红石柱上刻有楹联“百代馨香绳祖武,一堂诗礼焕人文。”上联说的是祖先的功德代代相传,下联的意思是诗书礼义使人文焕发出光彩。文石李氏宗族的确如此,一世祖是唐代西平王李晟,世代遵循耕读传家、商儒并重的族训,人文兴盛,至今不衰。在吉安,有许许多多宗族像文石李氏那样,千百年来崇文重教,无数村落的万堂诗书,孕育鼎盛的文风,抚育代代英才,催生古庐陵璀璨的人文之花,香飘天地,传播千年。
缕缕书香化民风
书香,是读书的风气,是崇文的传统。古称庐陵的吉安自古重视读书,缕缕书香绵绵飘荡,浸染着吉安每页历史,荡漾在山水阡陌之间,化作代代延续的乡风民风和家风。庐陵读书风气的兴盛,与当地名士乡贤的推动相关。哪个地方有名贤倡导读书,哪个地方的文风就比较兴旺,产生的人才也较多。万安县许贵,宋代官至礼部尚书,致仕回乡后教子孙,授经书,带动了地方好读风气的兴起。吉水县邹元标在明代有很高的知名度,因反对权臣被罢黜,以病归乡,整整30年在家乡讲学授徒,培养众多英才,吉水在明代中期以后文风仍盛,跟他勤于育人有关。永丰县罗伦是明代状元,不愿与朝中权奸同流合污,只做了3年文官就称疾辞职,回归故里隐居金牛山专心著述和招徒授经;状元的名望吸引了从多从学者,一时文风大兴。安福县人邹守益是明代探花,名重朝野,也是为官没几年就在家乡创办复古书院,又与刘邦采等建连山、复真诸书院,求学者接踵而至。他是王阳明的嫡传弟子,为江右王门的掌门人,所开创的青原讲会影响深广。清代庐陵县人张贞生是会元,任侍讲学士等职,谪归后安家在泰和紫瑶山,创建诚意书院,传授经义声播遐迩。这些名绅贤达,有很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,是兴起好读之风的倡导者和实践者,把书香播撒在广阔的民间,使崇文的风气深深扎根于乡土。
经近代以来百年沧桑,吉安的无数文物被毁,但依然可在幸存的古祠古宅中寻觅到重读的痕迹,领略到尊崇文化的风尚。古村中常见 “忠厚传家久,诗书继世长”、歌高门第须为善,要好儿孙必读书” 、 “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,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”等传统社会流行的楹联,熏染着代代后人。青原区新圩镇毛家有博士教授村之誉,宗祠文接堂楹联为“继宗祖一脉真传克勤克俭,教子孙两行正路唯读唯耕”;古宅门联“文章品带清华气,孝友家悬景庆图”。 安福县甘洛乡三舍村名士辈出,刘氏宗祠厚余堂楹联是“厚德子孙勿忘读;余积织耕总在勤”。青原区渼陂村的书院或民居里刻有 “勤俭治家之本,诗书起家之本,忠厚传家之本”、“学乃身之宝,儒为席上珍”、“至乐无如读书,至要莫如教子”等鎏金格言,洋溢着儒雅的气息。吉安县浬田乡田岸上村“旷怀别墅”的楹联是“旷览诗书格物理;怀藏道德正心胸”。吉州区卢家洲村多栋民居中有描金楹联,如“天地间诗书最贵,家庭内孝友为先”、 “和气能至一家祥瑞,书声足起万里风云”等等。吉安县梅塘镇古夹湖村民居联为“当教儿孙都入学,最是诗书不负人。”这些楹联格言,每时每刻都在教化着后人不忘读书和修身律己,催化着重读的家风。而族规家训则把读书视为子孙应走的道路,提出明确要求。吉安现存留大量老谱,一般都载有族规或家训,其中都有读书重教的内容。吉安县梅塘醪村李氏宗族在族训中要求“开义塾以训子孙,使世世礼教相承,书香丕振。”吉安县桐坪大栎罗氏族谱的族诫提出“勤本业,欲振家声,莫如读书。”吉州区樟山东陂周氏族谱中告诫子孙“诗书为礼义之本,君子小人皆决于此。”安福县花峰曾氏族谱中的族训道“读好书,达则为忠臣,贫则为良士。”这些遍及乡间的楹联和族训像是不朽的教科书,传道教化的效能直接而持久,促使好读风气的形成。从族训中可见读书的理想首先是 “振家声”, 后代能科举入仕光耀门弟;可考中者毕竟凤毛麟角,绝大多数人读书与入仕无缘,读书的作用主要是明理,提高道德素养,做个好人。千百年来经名士的推动和垂范,尊文重读成为一种经久不息的良风美俗,熏陶着村民。民间对文化对读书人很尊重, 把读书写字当作很神圣的亊, 不容亵渎。人们对废弃的字纸和书页依然珍惜,不得践踏或污染,要集中拿到惜字塔或敬字亭里烧掉,以示对文字的敬畏。经“文革”浩劫依然在吉安山乡可见座座耸立的“惜字塔”。在乡间儒士乡贤会受到敬重,称作“师(斯)老”,有纠纷请其调解,大事喜事由其主持,贵客来了请来作陪。重读的民风使古庐陵焕发出夺目的人文光辉,飘扬着三千科举进士的猎猎旗幡,书写出“宋明朝廷人才库”的光荣榜;凝结成进士第、状元楼、翰林第等牌匾,至今高悬在破旧却坚韧的祠宅上。
著书刻书耀史册
说起吉安古代名士的著述,一定会谈到庐陵“四忠一节”,即欧阳修、胡诠、周必大、文天祥、杨万里的诗文著作,是中华文明宝库中的瑰宝;其中的经典名篇被选入教材,影响了一代代炎黄子孙。还会谈到世界上最早最大的百科全书《永乐大典》,由吉水人解缙主编,34位庐陵籍人参与编撰。庐陵先贤有多少著述载于史册呢?据汪泰荣先生考证,自南北朝至清有2577人著述共计5717种,《四库全书总目》中录有著述385种,7175卷。如此丰硕成果,在州府一级罕见。这些浩瀚的著述,是最厚重的人文结晶。其中有些著述不太为世人知晓,却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,有必要推介。
新疆吐鲁番盆地的火焰山是著名景观,去那里旅游,导游会朗读首《火焰山》的诗:“一片春烟一片红,炎炎气焰欲烧空。春光未半浑如夏,谁道西方有祝融(火神)”。导游说作者是明代名臣陈诚,是第一个写火焰山诗的人;还说100多年后吴承恩创作《西游记》时,就是读了这首诗后激发灵感,创作了孙悟空和牛魔王夫妇借扇斗法的故事。陈诚是吉水人。明成祖发动了两大外交活动,一是郑和下西洋,二是陈诚出使西域,第一次就花了三年,行程3万里访问17个国家,直达今阿富汗与伊朗边境处。陈诚任外交官近30年,多次率使团出使西域各国宣皇威,联友谊,通商贸。他悉心考察沿途地貌、风情、经济社会状况等,详尽记录下来,汇集成《西域行程记》、《西域番国志》两书交给朝廷。这些珍贵的文献,不仅为明王朝制订外交政策提供了依据,还是数百年来了解研究中亚各国历史的主要参考史料。另一部著作是吉水人罗大经的笔记体小品文《鹤林玉露》18卷。七八百年前的南宋社会是什么样子?吉安名人是怎样交往的?史志鲜有记载。罗大经在湖北、广西等地当了十几年地方官,因派系斗争而被免职回家。他把见闻和历史掌故、文坛轶事记下来,也谈自观点,少则数语,多不过数百字,指谪时弊,褒贬人物,品评诗文,描绘世情,别具见识。更为难得的是,他和吉安几位杰出人物,如胡铨、杨万里、周必大等都是同时代,也都是在官场上沉浮后回乡生活,相距不远,能近距离地了解其生活,记载了他们的相互来往、性格志向、轶事趣闻。如胡铨年青率乡勇保卫吉州郡城,杨万里和周必大交往的趣事,杨夫人罗氏的勤俭、识大体等,族谱、国史里都没有,因他记载才流传。这不仅弥补了史志的不足,还使后人能了解真实的社会状况,是研究吉安人文不可或缺的文献。此书一直深受关注,《永乐大典》和《四库全书》都作为重要作品收录;近些年中华书局重印数次。还有两部史籍巨著,有很高的地位。一是明代泰和人郭子章,编写了《豫章书》122卷,实际上成为江西省的总志,积累了很有价值的史料。二是清代的永新人龙文彬,编写《明会要》80卷,记录明代制度掌故,兼有史论,享誉史学界。
刻书印书是古代文化传播与继承的主要方式。盛产印书佳品陟厘纸和毛边纸的吉州,读书人多,入仕者众,文风强劲,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刻印文化产业。宋代江西是全国四大刻书中心之一,吉州无疑是重要基地。官衙设有印书局,所刻印之书称作“吉州本”,以精致品高而闻名;以满足学子求学、儒士喜好和富人收藏所需而产生的作坊和私家刻书,更是遍布郡、县城,为人文的兴盛创造了条件。元、明两代吉安的印刷业依然发达,白鹭洲书院刻印《汉书集注》100卷、《后汉书》90卷。记载历代吉州名臣学士生平及其著作的《吉州人文纪略》,刻印成书保留至今,是研究吉安人文历史的重要古籍。最有影响力的是“周必大刻本”, 古今享有盛誉。名相周必大退休后回庐陵居住,先主持雕版刻印了《欧阳文忠公集》153卷,又刻印《文苑英华》。这是套大型类书,上至先秦下至唐宋的各类诗文,北宋时就编辑完了。可不知何因官府一直没有编印成书,仅存散稿。周必大当丞相时曾对存本阅校过一次,发现有不少缺漏和错误;因政务繁忙,没时间考证和刻印,现可了此心愿。他以丞相的气派召集江南名士考校文稿,并全部抄录,组织了50多名刻书工匠花了4年时间,刻出1000卷印刷成书。此巨著成书,使前人的文化成果,尤其是盛唐的诗文得以保存流传,为文化的传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存本珍藏在北京图书馆,前些年中华书局重印出版,深受文史界青睐。清乾隆年间,杨万里后裔刻印《杨文节公文集》133卷,梨木雕板1600多块,在村里收藏了200多年。
爱书藏书传佳话
吉安自古就有爱书如命的人,有舍财藏书的人。有的是为了子孙考功名而为,有的就是一种信念或是爱好,把书当做精神寄托,当做最有价值的财产传给后代。家有藏书不仅是儒士的爱好,也是经商者的追求。他们明白“富不过三代”,诗书却可“继世长”,于是有了钱除了修祠建房,还有就是送子读书和藏书。泰和县上田村的富商萧普村,人称萧百万,清末在江浙经商致富后,回乡建“趣园”和临清书屋,藏书楼“遐观楼”收藏图书20万册。他的后代果然了不起,如今海内外仍有诸多学者和名士。名门望族更是重视读书和藏书,吉水县谷村李氏宗族,历代至少建有11座书院,建有御书楼、敕书阁,藏书无数。因此人文兴盛,涌现数十名进士和不少名臣,族人编撰的《仰承集》记录了族情和文化盛况。
地方史志上记载了不少爱书藏书的往事,民间传颂着许多雅致而动人的故事。宋时永新有位名士叫龙自修,祖辈和父兄都是儒士,家资厚实,藏了许多书。他受家庭影响从小喜爱读书,很有学识,后来到县里的学宫任学正之职。期满回乡,创建义方书院,召学童课读。年老时家产更丰,就不断添置书籍,他对子孙说,留财产给你们,还不如把这些经书留下,会享用不尽的。后代果然有出息。文天祥的父亲文仪,家里只几块薄地,靠教几个学童聊补生计。尽管生活拮据却极爱读书,每有所见随即抄录,遇到好书要买下来。有时去上街见到本心仪的书,可身上的钱不够,就把外衣拿去典当换钱买书,乡人笑他是书痴。他对两个儿子读书要求很严,文天祥在回忆父亲的文章中说到往事,感佩不已。杨万里的父亲杨芾也是如此,家无良田,以教书为业,收入不多,哪怕忍受饥寒,也要挤出点钱去买书。过了十几年积存书千余卷,他对儿子说:“这些书都是圣贤用心写的,你要尽心去读去领会。”杨万里就是在书香中成长起来的。人们都知道欧母画荻教子的故事,可不太清楚欧阳修抄书的事迹。他四岁时父亲去世,母亲带他和妹妹从四川绵阳回永丰葬父。难以维生,就去湖北随州投靠当小官的叔父。一下增加了三人,生活较困难。叔父还是节衣缩食送欧阳修上学,但没钱去买其他读物。邻居同学家有许多书,欧阳修常去就借来读,尤其喜欢读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文章,爱不释手。可借来的书总要还的,欧阳修就把《师说》等名篇抄下来,使他受益终生。后来欧阳修倡导和践行诗文革新,传承韩柳文风,跟他少时抄写韩愈的经典有关。他在文章中深情地回顾了这段往事。明代状元泰和人曾彦爱读书,可是家贫,只得卖苦力,赚点学费又回书馆。他去店铺当挑夫,一天挑着食盐回店,累了在一栋祠堂的廊下歇肩。听见后厅传来读书声,他就走进中厅听着。天下起了大雨,他听着讲浑然不知。下课了雨也停了,曾彦这才回到廊前去挑东西。低头一看,不好,斜飘的雨水浇在箩筐里,食盐溶化一半。他只好将剩下的盐挑回店里。在店主的责问下,曾彦如实相告。店主本是个读书人,见他如此好学,不但不要赔偿,还不再让曾彦当挑夫,留在店里打点生意,把家藏的诗书给他读。
爱读书、喜藏书、善用书的传统在吉安千年流传,结出了灿烂的人文硕果。在快速发展的信息化互联网时代,依然需要以书的芳香增见识、养心性、充底气、祛俗气,使人生、使事业焕发更耀眼的光彩。
万堂诗书焕人文
青原区渼陂村匾
万堂诗书焕人文 万堂诗书焕人文
吉水杨氏家训 吉州区文石村词联
万堂诗书焕人文



上一篇:贤相刘沆抑强救弊

下一篇:古郡新城绿映红-----吉安县天祥景区游记

招生热线:0796-8263123   0796-8263303

学院办公室电话(传真):0796-8263529

招生就业处邮箱 jazyjsxyzjc@163.com

学院办公室邮箱:japtbgs@163.com
新闻/公告类投稿邮箱:jazyjsxyxcb@163.com
校园文艺投稿邮箱:jazyxywy@126.com

COPYRIGHT © 2016 吉安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:中国江西省吉安市中心城区吉安南大道133号
备案编号:赣ICP备15000328号-1 技术支持:网络信息中心

X
选择其他平台 >>
分享到